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不要挑战人性 > 第 1 节 哈洛恒河猴实验 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第1页)

第 1 节 哈洛恒河猴实验 生存需要关系的存在(第1页)

()

人间悲剧——罗马尼亚的孤儿

如果一个孩子,自打出生之后就离开父母,和其他孩子一起被集中式地「批量」培养,那么等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呢?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实验设想,却貌似无法实施,因为这种实验是反人类的,违反了基本的道德伦理。不过往往正是这样的实验才能反映出人性的本质与心理发展的规律。然而,历史上还真有一些莫名自信的政客干过这样荒谬的事情,冷战时期的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府就制造过这样的人间悲剧。

1966年,为了提高人口数量,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政府颁布了一项法案,禁止孩子少于4个的40岁以下妇女(1986年改为45岁以下妇女)堕胎——这项法案持续了23年。在此期间,婴儿如同潮水般涌来,很多贫困家庭无法负担,以致大量的婴儿被送往孤儿院,而这就让孤儿院的护理人员非常头疼了,据说每个护理人员需要照顾10个到20个孩子,有的护理人员甚至要照顾40个孩子。

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孤儿院人手严重不足,护理人员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来管理婴儿:孩子们无论醒没醒,7点钟都必须起床;无论想不想吃、爱不爱吃,7点半都必须进食。每个护理人员只有30分钟的时间去喂10个到20个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高效地完成进食。无论有没有大小便,8点必须换尿布,如果孩子在8点之后又弄脏了尿布,那不好意思,就只能等上好几个小时才能再次换尿布。最残酷的是,孩子们每天只有在护理人员给他们喂食和换尿布的时间,才有机会跟人接触,其他时间里,他们只能看着天花板、墙面或是他们的小床的栅栏。

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儿科学和神经科学教授查尔斯·纳尔逊领导的团队在2000年发起了「布加勒斯特早期治愈计划」,对这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进行了长达13年的追踪研究。研究人员发现,早年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基本都患有严重的心理创伤。无论是大脑发育、身体发育,还是社会适应能力,他们都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最让研究人员揪心的是,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安静。这种安静,是一种死寂:他们安静地坐着,面无表情,好像灵魂被抽空一样——素、淡、寡,仿佛只剩下躯壳。纳尔逊将团队的研究称为无法重复的「零父母养育实验」。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悲惨?我想,抛弃孩子们的父母固然需要对他们的悲惨命运负责任,但孤儿院毫无人性的管理制度才是罪魁祸首。心理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刻起,就在寻找客体,也就是妈妈。如果缺少了与妈妈的关系,婴儿的大脑与心理发育就将停滞,甚至大脑会病变。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假设,没有人敢用真实的实验来验证妈妈与孩子分离后,孩子会如何成长,因为这已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但历史上还真有人在猴子身上做了这项疯狂的实验,这个人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

偶然的发现,铸就了与猴子的缘分

哈利·哈洛,原名哈利·以色列,1905年生于美国艾奥瓦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大学时,哈洛师从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智商大师刘易斯·特曼。1930年,在特曼的帮助下,哈洛取得了威斯康星大学的教职。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期间,哈洛与体形小巧、灵活敏捷的恒河猴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刚开始,哈洛受导师特曼的影响,想以猴子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以灵长类动物智商发展为主题的研究,并通过实验来界定恒河猴的智商的大致范围。恒河猴智商实验开展得很顺利,哈洛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并发表了重磅文章,这让他在学校名声大噪,许多学生闻讯而来,陆续投入哈洛门下,校方也因此特别为他提供了实验场地。

考虑到实验设计,哈洛需要对恒河猴的幼猴单独进行实验,为此他将每只幼猴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当幼猴们离开母猴并被单独关到笼子里时,它们往往会表现得极度害怕,并且非常具有攻击性,甚至会撕咬它们看见的一切东西。一天,一个实验助手在打扫笼子时,为了让幼猴在笼子里待得舒服些,随手在笼子底部铺上了一条毛巾。之后,一只幼猴被关进了这个笼子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只孤零零的幼猴非常喜欢铺在笼子底部的毛巾,甚至直接躺在毛巾上,用两只前臂紧紧贴住毛巾。当实验助手试着拿走毛巾时,那只幼猴便开始大发脾气,就像幼小的孩子被抢走了心爱的玩具似的。实验助手用奶瓶给它喂奶时,它一吃完奶,便将奶瓶丢在一边,然后抱起毛巾,决不允许毛巾离开自己。

这一偶然现象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心想:为什么幼猴在离开母亲之后,就会这么喜欢那条普通的毛巾呢?难道是触摸毛巾时的感觉,跟触摸母猴毛发时的感觉很像,从而触发了幼猴的依恋?哈洛准备用严谨的动物实验来解决这个疑问,但这一想法遇到了当时的理论与观念上的阻力。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整个心理学界都笼罩在行为主义的铁幕之下,心理学界普遍排斥和否认情感与认知,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改变的。在1930年至1950年期间,全世界都流行冷酷无情的育儿主张。著名儿科医生斯波克建议母亲们定时喂奶。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用强化的观点来解释幼儿行为,认为如果想让孩子不哭,就不应该去抱他们,这样才不会强化哭泣这种行为。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推崇这样的教养方式:「不要溺爱子女。睡前不用亲吻道晚安,如果非要道晚安,宁可向他们鞠躬,握手致意,再熄灯就寝。」因此,对孩子依恋母亲的现象,心理学界普遍以「满足欲望」的观点来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喜爱母亲,是因为母亲给我们奶喝。著名心理学家赫尔与斯彭斯均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欲望,食欲、性欲等,都是人类想要满足的主要欲望。这种观点在当时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普遍「真理」。

就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家长在抱着同样的信念对待孩子:孩子期待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吃」;孩子想与小伙伴多相处,多玩耍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玩」;孩子因为完成过于繁重的课业疲乏而想多睡一会儿,会被家长斥责为「贪睡」。在这些家长的眼中,孩子是永远都喂不饱且充满欲望的「怪兽」,是「怪兽」就一定会贪,就一定要用暴力去驯服。而恰恰是这种信念催生出了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变态教育理念,一批批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饱受家长的摧残,直到失去自我,失去创造力。

在这样的观念的统治之下,哈洛依然选择相信自己观察到的事实。尤其是幼猴在跟母猴分开之后那痛苦的嘶吼,以及对那条毛巾珍惜如生命般的守护,都给哈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是,哈洛对当时美国教育界与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真理」产生了怀疑,他认为自己观察到的绝不仅仅是欲望这么简单,幼猴的行为的背后,一定还有更为深刻和根本的力量在推动。而且,恒河猴和人类基因的相似程度高达94%,如果我们能了解恒河猴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不是就可以更加了解人类呢?

「铁丝网妈妈」与「绒布妈妈」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并验证自己心中的假设,哈洛开始设计一项伟大而又残酷的实验。这项实验在心理学史上颇具争议,并经常被后人,尤其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们所诟病。但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后人如何诟病,都不能否认该实验对后世的人性观念,尤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巨大影响。

实验是这样的:哈洛事先准备了铁丝、铁丝剪、厚纸圆筒、通电的线圈、钢钉、绒布等材料。他首先用铁丝缠绕出了一只成年母猴的外形轮廓,这只「铁丝网猴子」拥有四四方方的躯干,腹部上方有一对形似乳房的物

()

体,尖端嵌着钢制的乳头,上头穿了小洞,可以将通往奶瓶的小导管放进来,并让奶水流出。作为对比,哈洛给厚纸圆筒套上绒布,做出另一只触感柔软的「绒布猴子」。受厚纸筒的形状所限,只能给「绒布猴子」设置一个「乳房」,位置在胸口中央。随后,哈洛把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幼年恒河猴与它们的妈妈分开,再逐个放进笼子里。每个笼子里放着两只代理「母猴」:一只是由铁丝缠绕而成的「铁丝网妈妈」,幼猴可以在「铁丝网妈妈」这里源源不断地获取奶水;另一只是用绒布做的「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乳房」处是吸不到奶的,但「绒布妈妈」笑容可掬。

实验助手的实验记录显示,那些母猴发现幼猴不见了,一边尖叫,一边以头撞击笼子,表现得极度愤怒焦虑;而那些幼猴在各自被丢进封闭的笼子之后,由于看不见妈妈和同伴,就不停发出「吱吱」的刺耳叫声。它们害怕极了,好几个小时都安静不下来,整个实验室笼罩在幼猴此起彼伏的恐怖叫声中。?焦躁恐惧的幼猴蜷缩成一团,尾巴高高抬起,露出屁股,稀软的粪便不断从肛门流出,喷得笼子里到处都是。臭味弥漫,久久不散。??[1]

几天之后,幼猴由于始终见不到妈妈,便非常自觉地爬到「绒布妈妈」的怀里,趴在它胸前,用纤细的爪子抚摩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或者在它的腹部和背部蹭来蹭去,一蹭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在「绒布妈妈」的「乳房」处吸不到奶水,幼猴就小心翼翼地来到「铁丝网妈妈」的身边,试探性地去吸「铁丝网妈妈」的「乳房」,一吸,发现有奶水,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但很有意思的是,幼猴一吃饱,便马上跳回「绒布妈妈」的怀抱,并一直待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不肯离开半步。

哈洛详细统计了幼猴花在吸奶和拥抱上的时间,并将结果绘成图表。看着这张图表,哈洛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实验数据将彻底颠覆行为主义理论的人性观,这将是历史性的时刻。?哈洛由此确认,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母亲总有一天不再分泌乳汁,孩子依然爱着母亲,因为他们感受到爱,保有被爱的记忆,只是形态改变了。每一次亲子互动,都源自幼时感受到的温柔抚触。??[2]??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他还写道:「肢体接触是影响感情或爱的重要因素,这点并不让人意外。我们没想到的是肢体接触可以完全凌驾于吸奶的生理需求之上。两者之悬殊,让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幼猴吸奶只是为了维持与母猴之间频繁的亲密接触。」

纵使虐我千百遍,你依然是我的全世界

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哈洛与合作伙伴在做了「绒布妈妈」与「铁丝网妈妈」的实验之后,又做了一项实验,增加了面部特征这一重要变量。因为发展心理学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对妈妈的面部有着强烈的关注。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绑架疑云:生死对决,邪不压正  我会在这个夏天盛开吗?  人间「升格」 3:欢迎来到狠活时代  全世界都知道纪总在追妻  鲸游向海,我奔向你  崩坏的人性:潜藏在身边的恐怖恶意  她美艳撩人,萧律师心动了  悍匪人生:一万种踏入深渊的理由  被凝望的深渊:当女人们身处罪案漩涡中心  彼岸花诱我入坟  备胎反击战:绝望爱情的分岔路  两小有猜:竹马不吃窝边梅  禁书中的晚明:《金瓶梅》中的底层人物群像  都市我为尊  清理人渣,我站在食物链顶端  贪婪厄运:TA 看见你了  塌陷区:失落的煤黑色人生  最后一个嫌疑人  往事告白书  绝境爱情:一念之间的天堂地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