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每项决定,其实都是「事后诸葛亮」
为什么人越老越信命?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算命?
其实,「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是个伪命题,我们不仅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无法决定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悲观。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究竟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答案是:能,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些实验,帮助大家进一步认识人性,并学会分析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如何改变能改变的事,接受不能改变的事。
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和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个比较令人郁闷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做出任意动作前进行报告,并使用脑电技术,通过收集和记录大脑的电信号来监测受试者做报告前大脑的活动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受试者报告自己要做出动作的几百毫秒之前,大脑就已经产生相应动作的脑电信号了。也就是说,这些受试者并非有意识地做出这些动作,而是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做出了做动作的决定,然后大脑再对这个决定做出解释。
这个研究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许多后续研究。2013年,德国著名神经科学家、柏林高级神经影像中心教授约翰–迪伦·海恩斯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做了一项实验。他让受试者看一块屏幕,屏幕上会显示两个数字,受试者来决定把它们相加还是相减,然后给出答案。结果,受试者的大脑神经活动图谱显示,在受试者做出决定的4秒之前,其大脑就已经决定好到底要相加还是相减了。
从这项实验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只不过是在执行大脑已经提前决定好的事。具体来说,无论是做简单的按键动作时,还是做相对复杂的数学运算时,我们的大脑都会先悄悄地做出一个决定,再把这个决定「用信封密封好」,交给大脑的理性决策系统,然后理性决策系统会根据这个决定从记忆中调取相关素材,再用逻辑这个工具把跟这个决定有关的素材组织起来,最后让语言系统把「信封里的内容」念给我们听,并让我们感觉像是自己做出了决定。但实际上,这种「我的一切我说了算」的感觉只是一种错觉。
决定不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我们最擅长的就是为这些决定找理由,即合理化自己做出的决定,这种合理化的机制叫作「归因」。当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遇到挫折时,如何归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种归因,两个世界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凭借经验做决定,有时甚至只能碰运气,做出错误的决定在所难免。但做出错误的决定后,轻则饿肚子,重则丧命。为了生存,进化的力量就赋予了人类在犯错之后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的能力,并让人类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记住错误。这种情感体验包括许多复杂的情绪,如懊悔、内疚、自责、失望等。这种负面的情感体验极为强烈,所以人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会马上调取当时的负面情感记忆,启动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避免又掉到同一个坑里。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负面的情感体验太多,人不但会退缩逃避,还会失去自信,严重时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与精神问题,甚至可能威胁生存。所以,人类还必须进化出一套补救措施,以便在做出的决定出现偏差时调整心态,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不至于因为这件事影响接下来的生活。毕竟无论发生什么,只要生命还没结束,人就还得继续前行。因此,为了避免或减轻负面的情感体验带来的痛苦,人类又进化出了一种用来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心理机制——归因。人们在得知自己的决定错了,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行为酿成严重后果的时候,就会在内心给自己编一套理由和说辞,来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时,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归因倾向。
一种是外部归因。具有这种归因倾向的人会将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他人、环境等外部因素,认为自己没有一点责任。我曾经给一个女孩做过咨询,她工作很不顺利,一年被辞退了好几回,因为她在工作中经常严重拖延,还会犯一些低级错误。有一次她去甲方单位签合同,居然把合同带错了,惹得老板非常生气,随后就被辞退。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她总是将自己工作上的种种不顺都归咎于老板或者同事,觉得自己换一家公司就会好起来,但结果她还是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命运,她对自己的问题毫不自知。实际上,不管是拖延还是犯低级错误,都是她在表达愤怒。她从小就不断地被父母教育要听长辈的话,听兄长的话,听领导和老师的话,不能反抗,所以即使在工作时感到不开心,她也不敢表达,只是忍气吞声,把心中的愤怒压下去。心中积压着愤怒,她的大脑便悄悄做出拖延、不合作、故意犯错的决定,以此来表达她的愤怒,只不过她的理性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是用「都是别人的错」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另一种是内部归因。具有这种归因倾向的人会主动承担责任,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应该为错误负责,同时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并积极采取行动来弥补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同样认为自己应该对错误负责,但他们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自责和自我惩罚,认为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为什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等等,将自己贬得很低。
我曾经见过这种极端的内部归因的案例。有一位高二的男生每次考完试后都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无论父母怎么叫他,他都不肯出来。他是真的很难过,连饭都不吃,他说因为自己考得太差了,没脸出去见人。我看了他的成绩单,他的成绩根本没有他说的那么糟糕,反而可以说很不错。但他不断在我面前说自己考得如何如何差,还认为自己智商有问题,说着说着,甚至觉得自己都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问他:「你要考出怎样的分数才满意呢?」
他不假思索地说:「考到第一名,至少语文、数学和英语得是满分。」
他这个回答让我感到震惊。我又问他:「你觉得考出这样的分数,你就完美了吗?」他却反问了我一句:「老师,难道我不该是完美的吗?」可以说,这位男生是比较典型的极端内部归因者,甚至已经到了自我归罪与自我贬低的程度。
可见不管是外部归因还是内部归因,走到极端就会产生问题。而如果我们每次遇到错误和挫折后都要进行思考与归因,那么这既会让我们的大脑耗费大量能量,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让我们错失生存下去的机会。因此,出于「以活着为第一要务」这一生存法则,我们的大脑又进化出一项功能,那就是将归因进行抽象简化,这样我们每次遇到类似状况时,大脑就会朝着同一方向自动化归因,以避免大量思考,节约能量,这就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比如那位经常被解雇的女孩,她的信念系统就可以概括为「都是你们的错」,只要再遇到相似场景,她的大脑就会自动调取出这个信念系统并执行,可悲的是,她自己都不清楚这整个过程。
信念系统是一种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系统,我们的大脑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要先由信念系统进行解释。所以,你理解的世界可能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你的信念系统解释过的世界。
信念系统:为什么有些人的观点很难转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的现实经验与信念系统产生了矛盾,该怎么办?实际上,当你做出错误的决定,并因此遭遇挫折与打击时,你不但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还会感到自己大脑里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与实际经验产生了剧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强化你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继而引发懊悔、内疚、自责、失望等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作「认知失调」。
在心理学界,首
()
先发现并系统研究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他在1959年开展了著名的认知失调实验。
这项实验的设想最初形成于1954年。当时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的费斯廷格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不寻常的新闻,新闻标题是「号角星球向城市发出预言:快逃离大洪水」。新闻的主人公叫玛丽昂·基奇,是一名家庭主妇,她声称自己曾经与外星人接触过,外星人将会在1954年12月21日黎明前毁灭地球。这条新闻在当地引发了恐慌,许多人不顾家人反对辞掉工作,投奔到基奇家中,视基奇为精神领袖。基奇则以「末日救世主」自居,宣称自己能够与外星人交流,会让外星人开宇宙飞船来接走他们。
这件事激发了费斯廷格的极大兴趣,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研究机会。于是他谎称自己是信徒,打入内部,近距离观察人们在「世界末日降临前」的种种行为。他特别想知道那些信徒在发现预言不准后会做何反应。1954年11月,费斯廷格在取得基奇的信任后,获准进入基奇的邪教组织,在她家里住了下来。毫无悬念,外星人没来摧毁地球,世界末日的期限也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宇宙飞船更是连影都没有。信徒们起初频繁出门去看飞船是否降临,随后变得闷闷不乐,满脸困惑,甚至焦虑不安,显得很痛苦。突然,有一部分信徒开始欢呼:「基奇是对的,我们拯救了世界!」这种欢乐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信徒,大家都欢呼起来。
原来,这些信徒认为他们的虔诚祈祷感动了神明,所以外星人才不准备毁灭地球了。结果,这些信徒不但没有退出邪教,一些核心成员反而出去招募更多信徒了。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她美艳撩人,萧律师心动了 我会在这个夏天盛开吗? 彼岸花诱我入坟 人间「升格」 3:欢迎来到狠活时代 贪婪厄运:TA 看见你了 被凝望的深渊:当女人们身处罪案漩涡中心 塌陷区:失落的煤黑色人生 崩坏的人性:潜藏在身边的恐怖恶意 两小有猜:竹马不吃窝边梅 绑架疑云:生死对决,邪不压正 最后一个嫌疑人 全世界都知道纪总在追妻 往事告白书 绝境爱情:一念之间的天堂地狱 禁书中的晚明:《金瓶梅》中的底层人物群像 都市我为尊 鲸游向海,我奔向你 备胎反击战:绝望爱情的分岔路 清理人渣,我站在食物链顶端 悍匪人生:一万种踏入深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