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当下」的智慧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正念」?
正念是当前非常火爆的方法,已在全球商业界得到广泛推广,受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力追捧。比如,谷歌在2007年开发出了知名的正念课程「探索内在的自己」。谷歌的高层管理者认为,正念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抗压力,促进员工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赋予员工情境智慧,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同事的动机。
什么是正念呢?我们来看看这个「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即「今心为念」。一颗心处在当今、当下,其实就是「念」的状态。按照正念的创立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乔恩·卡巴·金博士的观点,正念是我们把注意力有意地、不加评判地放在当下时所产生或者涌现的那份觉知。这一过程可以用简单的字母组合ABC来概括:A是aware(觉察),即更好地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B是beingwith(全然接受),即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而不对它做简单粗暴的判断或者试图强行改变它;C是choice(选择),即在这种心平气和的觉察和接受的状态下,用理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
在ABC正念练习过程中,练习者需要关注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主动关注。要知道,我们其实特别容易走神,注意力很容易被新奇的东西吸引过去,这也是人类大脑进化的产物。而做正念练习时,我们需要有意地把注意力导向某一个对象或者目标,例如此时此刻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
二是不做评判。评判也是人类进化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脑功能,我们的大脑为了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需要给事物和人进行分类,比如「好」或者「坏」,「安全」或者「不安全」,等等,这样会大大解决认知资源紧张的问题。但在做正念练习时,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不做评判意味着对自己的评判有所觉察,不被自己的评判牵着鼻子走,全然接纳当前发生的一切。比如,你在做正念练习时听到楼下有装修的声音,如果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冒出「这家太讨厌了,真吵!」的念头,这就是评判;而如果你这个时候想「楼下有装修的声音,我听见了,声音就在那儿」,这就是不做评判。
三是理解当下。「当下」是我们的身心所体验到的一切。大体来说,它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体验,比如念头,你头脑里涌现一个念头,但是别人无法知道这个念头是什么,除非你说出来。现在你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你并没有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把心情流露出来的话,别人也难以知道你现在的情绪。你身体的感觉也是如此,即使你的肩膀有些紧绷,别人也很难看出来。这些都是私密的、内在的体验。与内在的体验相对的,是外部的事物。比如,声音对你来说是来自外部的,你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这一外部刺激。如果你看一下周围的环境或者沿途的风景,你目光所及也都是外部事物,外部事物是经由你的感官被你感觉到的。
总体来说,当下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内在体验与外部环境,既有你对外部环境的观察,也有你对内在体验的感觉。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个大漏洞,就是特别喜欢规划、畅想或担忧未来,为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不堪,还有就是总困在过去出不来,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后悔、内疚或难过。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大脑被设计成这样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在原始森林或者原始大草原里生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工业社会了,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也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但问题随之而来,我们这颗要么为未来焦虑,要么为过去懊悔的大脑,与现代社会生活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这也是抑郁症、焦虑症等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们这颗心在未来和过去之间来来回回摇摆,就这样错过了当下这个时刻。
虽然有这样一个大漏洞,但与此同时,大脑也留下了一个后门,那就是「正念之门」,或称为「觉知之门」。简单来说,你可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闭目养神,调整呼吸,然后引导自己的思维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不加评判,也不受感情的干扰,只是单纯关注当下自己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和脑海里的各种想法。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每次呼吸时鼻尖对空气的感觉,可以是四肢肌肉的紧张状态,也可以是自己脑海里刚刚跳出来的一阵悲伤的情绪。具体的观察对象无关紧要,这种把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让思维观察身体的状态,就是正念试图达到的目标。
举个正念的例子。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当时正处于抑郁状态的来访者,他在做正念练习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自己的情绪状态。他会做类似这样的表述:「我发现,我正处在一种觉得未来毫无希望的状态中。」这就相当于把一种基于进化本能的情绪反应,比如绝望和抑郁,完整地提取了出来,放到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皮层去做阅读理解了。这时候,大脑皮层就会自动开始分析和解读,比如我这种情绪状态是不是符合现实,我有没有人为夸大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事情了。
天生的两种注意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即使在地铁上,也能专心致志地读书看报;而有些时候则不行,即使就坐在书桌旁边,也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脑海中思绪万千。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情绪。情绪在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说,我们的注意力与情绪是天生一对,如影随形。只要情绪受到刺激,注意力资源的分配马上就会向情绪倾斜,以致我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
注意力分为两种,一种叫选择性注意,另一种叫觉知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作用是让我们从周围环境里的海量信息中解脱出来,只关注那些相对重要的事情。比如,你正在图书馆读书,这时候突然从门口传来一声巨响,你会怎么做?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立刻把头转过去看。又比如,还是在图书馆,有位大美女踩着高跟鞋「咔嗒咔嗒」地从你身边走过,你会怎么做?我想,如果是性取向正常的男士,一定会把头抬起来,看着美女经过。再比如,你现在肚子饿了,当你回到家时,你会先注意什么?我猜,一定是食物。为什么呢?因为选择性注意是用来保障我们基本的生存和繁衍的。想想看,我们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而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无数能吸引我们的事物。于是大脑就会自动帮我们进行筛选,选出那些有助于延续生命、传承基因的有意义的事情。而在自动筛选中,情绪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你突然听到巨响时,你会下意识地产生恐惧情绪,恐惧情绪会让你马上停下手头的事情,然后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所有感觉器官去收集环境信息,弄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危险。
觉知性注意则与选择性注意截然不同,是一种开放的、不予评判的觉察能力,指的是对任何视觉、听觉、触觉信息都不加批判地进行接收的能力。这种注意力比较特殊,它是指向内部的,关注的是身体和心理内在的感受变化。比如,你感觉到后背下方有轻微疼痛,但如果你此时将全部注意力放在疼痛的位置,只去感受疼痛本身,就不会因为疼痛而产生任何情绪或者想法。都说生病时很痛苦,但你可以仔细想想,这种痛苦是疾病本身导致的,还是疾病带来的烦躁、焦虑和抑郁情绪,以及因为生病耽误了许多事情而产生的挫败感导致的?实际上,因为疾病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出现的想法,会极大地放大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如果你在生病时能够充分调动开放的、不予评判的觉察能力,那么疾病就不会对你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开放的、不予评判的觉察能力很强,那么他就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一直放在目标上,不容易被各种事件干扰,他的内心会像磁铁一般,紧紧地吸附在目标上。这也是乔恩·卡巴·金用正念来缓解并治疗疼痛,尤其是帮
()
助癌症病人缓解疼痛的根本理念。
注意力瞬断实验:正念提升觉知力
如何评估对自己和环境的觉察能力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著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戴维森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充分展现了选择性注意和觉知性注意的差别。戴维森用一连串简单的字母作为刺激物,在字母中间插入几个数字,让受试者注意字母中间的数字,从而用数字「绑架」受试者的注意力。如果受试者觉知性注意的能力弱,只用了选择性注意,那么他只会注意到最开始呈现出来的数字;如果受试者觉知性注意的能力强,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注意到全部数字。这种对相继出现的刺激中的后者视而不见或者听而不闻的现象,被称为「注意力瞬断」。
沿着这个思路,戴维森编了一个程序,然后让受试者坐在一台计算机的屏幕前。屏幕上会一个接一个地闪现出一连串的字母,每秒10个,比如像这样:D、G、L、Q、K、M、H、B、X、A……但在此过程中,程序时不时会插进一些数字,比如像这样:D、G、L、Q、5、K、M、H、B、9、X、A……当数字出现时,受试者需要按下手中的按键。实验结果显示,如果第一个数字出现之后不到半秒第二个数字就出现,那么大多数人虽然能够注意到第一个数字,但是无法注意到第二个数字,也就是说,受试者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中断了。后来,戴维森更换了刺激物,把字母换成了风景图片,把数字换成了人物图片,并请受试者注意看人物图片。然后,他又用声音作为刺激物,把字母换成了低音,把数字换成了高音,并请受试者注意听高音。这两种情况下,注意力瞬断的现象依旧非常明显。
在实验过程中,受试者们普遍存在注意力瞬断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字母串中是否会出现数字有着强烈的预期。当数字出现时,受试者会非常兴奋,因而在大脑恢复到正常状态之前,就无法再感知到下一个目标的出现。也就是说,受试者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前面的数字上。换句话说,你为了在一连串的字母中找到一个数字而等待的时间越长,你的大脑就需要越长的时间来恢复到能留意到下一个出现的数字的状态。这样一来,你就会因为自己的选择性注意而错过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其实有足以觉察到第一个目标的注意力资源,而且大脑将几乎所有的注意力资源都投入第一个目标中。而当第二个目标出现时,注意力资源已经所剩无几。只有当所有的注意力复位,或者说注意力资源重新启动时,大脑才能感知到下一个目标。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有些人身上几乎观察不到注意力瞬断现象。他们的觉察能力很强,在看到第一个刺激数字出现时,他们并不会像大多数受试者那样马上兴奋起来,而是非常淡定,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因此,与大多数人相比,这样的人错过的刺激往往更少。如果仔细观察这类受试者,就会发现他们情绪相对平和,遇事非常镇定,尤其是在接触到情绪性的刺激时,不会被情绪刺激左右,甚至根本不为所动。这些人能够减少用于感知第一个目标的注意力资源,留出足够的注意力资源给第二个目标,所以不会出现注意力瞬断的现象。
2005年夏天,戴维森专门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来到美国一家有名的正念禅修社,在该社所在的楼内搭建了临时实验室。这个正念禅修社将举行为期3个月的正念禅修训练营,戴维森和他的团队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研究正念对注意力的影响。戴维森在学员刚入营时给学员做了注意力瞬断测试,实验过程与前面所说的流程一样。与此同时,戴维森又招募了一批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与参加训练营的学员完全一致,只是他们作为对照组,并不参加训练营。而对照组的成员与训练营的学员一样,也要进行注意力瞬断测试。不出所料,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注意力瞬断现象,他们有大约50%的概率会错过一串字母中的第二个数字。
在做完第一轮实验后,参加正念禅修训练营的学员开始了正念训练之旅。他们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在接下来的16个小时里被禁止说话,直到晚上9点睡觉,他们甚至都不能与别人进行目光交流。当然,参加正念禅修训练营的学员每两周有一次与指导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交流时可以向指导老师倾诉自己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是他们唯一可以讲话的时间。除了禅修、吃饭、睡觉外,训练营的学员每天还要做1小时的体力劳动,比如打扫卫生、去厨房帮厨等。大多数人每天的禅修时间会超过12小时,3个月下来,禅修的总时间超过1000小时。
等到为期3个月的正念禅修训练营结束后,训练营的学员和对照组的成员全部再次进行了注意力瞬断测试。结果显示,训练营的学员错过第二个数字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的成员。与此同时,戴维森教授还在所有受试者进行实验时,用脑电设备测量了他们的大脑活动。测量结果显示,没有错过第二个数字的受试者在看到第一个数字时,视觉皮质区会变得非常活跃,而那些错过了第二个数字的受试者的视觉皮质区却很安静。在经过3个月正念禅修训练之后,训练营的学员的大脑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们在看到第一个数字时,掌管注意力的脑区已经不如当初那样活跃兴奋了。也就是说,第一个数字对他们的大脑的唤醒水平已经比较低了。第一个数字对一个人的大脑的唤醒水平越低,这个人注意到第二个数字的概率就越大。实际上,注意力瞬断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资源用在了感知第一个目标上,导致没有足够的注意力资源用于察觉下一个目标了;而如果我们对第一个目标没有投入过多关注,那我们还是足以察觉到第二个目标的。
正念改变大脑
戴维森还做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实验,他竟然请来了一批长期从事佛教修行的僧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在他们正念禅修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并对他们的大脑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同时,他还招募了一批没有受过任何正念训练的大学生和一批受过短期正念训练的新手,也在他们正念禅修时扫描了他们的大脑。
经过实验,戴维森首先发现,那些长期从事正念禅修的僧人,大脑中的脑岛与颞顶联合区的活跃度明显高过普通人。脑岛是接收情绪信号的,颞顶联合区则是形成同理心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遭受苦难时,「脑岛–颞顶联合区」这条神经通路会被激活。而且,这条神经通路在僧人身上的活跃程度尤其高。另外,在「脑岛–颞顶联合区」兴奋的同时,大脑中还有一个掌管计划的脑区也被激活了,这就说明这些僧人随时准备着为受苦受难者伸出援手。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她美艳撩人,萧律师心动了 悍匪人生:一万种踏入深渊的理由 我会在这个夏天盛开吗? 往事告白书 备胎反击战:绝望爱情的分岔路 鲸游向海,我奔向你 塌陷区:失落的煤黑色人生 清理人渣,我站在食物链顶端 绝境爱情:一念之间的天堂地狱 贪婪厄运:TA 看见你了 人间「升格」 3:欢迎来到狠活时代 彼岸花诱我入坟 都市我为尊 最后一个嫌疑人 被凝望的深渊:当女人们身处罪案漩涡中心 全世界都知道纪总在追妻 两小有猜:竹马不吃窝边梅 禁书中的晚明:《金瓶梅》中的底层人物群像 崩坏的人性:潜藏在身边的恐怖恶意 绑架疑云:生死对决,邪不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