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年龄长于王国维,成名早于他,显达过于他,而且他虽然是学者,却也兼具官员的长袖善舞,待人接物游刃有余。所以在二人的交往过程中,罗振玉往往是提携者的身份。
王国维进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成为他的得意门生。王国维家境拮据,罗振玉有心资助,让王国维做一些事务性工作,便免了他的学费。
1903年
()
,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前往通州师范学院任教。
1904年,罗振玉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便邀请王国维前来执教。
1906年,罗振玉被清政府任命为刚成立不久的学部参事,邀约王国维同往学部任事。王国维到达北京后,就寄居在魏染胡同的罗家寓所。不过不久,王乃誉突然去世,他回家奔丧守孝,次年再度抵京。经罗振玉的极力推荐,被任命为学部总务司行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京城局势未定,罗振玉与王国维东渡日本,在京都盘桓数年,专心于学术研究。
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各自学问的精进,他们也慢慢从单纯的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同道。
1919年,罗振玉的三女儿罗孝纯嫁给了王国维的长子王潜明,二人在朋友的基础上,又成了儿女亲家。
1923年,罗振玉参加了溥仪的婚礼,一见之下,溥仪对罗振玉赞誉有加。而作为遗老的罗振玉也受宠若惊。后来,在他的多番牵线推荐下,王国维来京,任「南书房行走」。
对王国维的学术事业,说罗振玉是引路人,也不算夸张。
二十岁的王国维,还是困于家乡、向往新学,却独学无友,只能曲折探索的无名学子。
而十年之后,他已经成了名震文史学界的大学者。
他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成为近现代「红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他发表了后来成为20世纪词学史上最重要著作——《人间词话》
他第一次全面地向国人介绍了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他研究尼采、叔本华、康德的哲学,并将对此的领悟融入自己的词中。
他学日语、英语,研究文学、文字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学问日新,造诣日深。
多年后,学者缪钺曾这样描述王国维的成就:「其心中如具灵光,各种学术,经此灵光所照,即生异彩。论其方面之广博,识解之莹彻,方法之谨密,文辞之精洁,一人而兼具数美,求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
这并没有过誉。
十年千里,除了王国维自己的坚持不辍,罗振玉的帮助也至关重要。
譬如,1902年,罗振玉出资,送王国维去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
譬如,殷墟甲骨在埋藏三千多年后重现于世之后,罗振玉斥资购买了逾万枚甲骨,这成为他和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的基础。由于二人既是先行者,又卓有成就,所以当时人甚至将甲骨文研究称为「罗王之学」。
罗振玉其人,虽然不是像王国维那样的「纯儒」,而是半官员、半学者。但是,他学术的投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炽热的。
罗振玉曾两次拯救清朝内阁的史料。这些多达八千麻袋的史料,曾在1909年险些被焚毁,幸而在罗振玉的努力下,被转移到了国子监保存。辛亥革命后,被转移到历史博物馆保存。
然而,1921年冬,历史博物馆因为经费紧缺,以四千元的价格将这批资料卖给了造纸商人,正待运回纸厂,成为造纸的原料。
而罗振玉正好在1922年春到北京办事,在市场上见到了流传出来的史料文献,查访后了解到内情,立刻以一万三千元的高价,将这批材料全部买回。后来,王国维还写了《库书楼记》来记述这批史料多舛的命运。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国维后来的自杀,和罗振玉不无关系。
王、罗二人,志趣相投,风雨相携,人生轨迹高度重叠,又有儿女姻亲关系,为何到了晚年,却割袍断义,分道扬镳?
1926年,王国维的长子王潜明在上海病逝,年仅二十七岁。王潜明死后发生的一些事,成为二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对于具体的情形和原因,双方的后人说法稍有不同。
按照罗振玉的孙子罗继祖的说法,二人失和,原因有二:其一,罗孝纯与婆婆、王国维的妻子潘氏积怨在先;其二,王国维精力都放在事业学问上,不理家政,而潘氏在主理丧事时,某些事务处置失当,使得矛盾激化。
而在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的回忆之中,情形似乎有些不同。据她说,潘氏与罗孝纯感情融洽,并无龃龉;治丧期间,除了潘氏主理外,还有王潜明的弟弟王高明从旁协助,并无多大不妥。
双方各执一词,偏向其亲者,也是人之常情。
矛盾爆发的后果是:罗振玉在未与王国维商议的情况下,把女儿从上海接回。王国维怒道:「难道我连媳妇都养不起?」觉得尊严受到伤害。
他把儿子生病时所花的医药费计算好,把钱寄给罗振玉,但对方又寄回来,几番往复,关系更僵。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这恋爱超纲了 千万种心动:喜欢你是甜甜的 重生六零年代,萌娃有空间 喜欢藏不住 特殊恋人:穿越荆棘拥抱你 不系舟:炮灰自救攻略 我不结婚的理由 九重春:古代令人上头的小姐姐 我非「弱者」:拐卖、谋杀与精神控制 医婿叶凡 直击本质:高效能人士的 8 个思考习惯 战损美人崛起计划 闪婚怎么可以这么甜 诡秘情话:残酷月光下的爱意 心机仅你可见:双向暗恋,甜蜜对线 吞噬星空之杀敌就能顿悟 龙神低语 明月何皎皎:灿烂的魏晋文化 你好,楚律师 风起之前:重大决策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