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诗十九首》的前世今生
(一)《文选》为啥被奉为「古诗的祖师爷」?
提到古诗,我们第一想到的还是诗人辈出的唐朝,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然而,唐代人却把一部书看得特别重,几乎奉为「古诗的祖师爷」,这部书就是《文选》。在唐朝有句谚语:「文选烂,秀才半。」意思是你要是把《文选》读得滚瓜烂熟,那你一只脚就踏进秀才的门了。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古诗十九首》就收录在这本《文选》中。
那么,在说《古诗十九首》之前,我们先说说这部「古诗的祖师爷」《文选》。
汉代的古诗,到了南朝时期其实已经有很多都散落了。梁武帝的儿子、南朝梁的太子萧统于是编了一部《文选》。萧统非常有才华,可惜英年早逝,被封谥号为「昭明太子」。
所以《文选》又被叫作《昭明文选》。在这部书里,他收集了十九首古诗凑到一起。至于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产生的具体年代,都不清楚。
钟嵘写《诗品》的时候就说,《文选》里的古诗「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
(二)为什么说《古诗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
西汉时期的诗歌,要么是楚辞体,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或者是杂言体的民歌,比如《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些都不是五言诗。
甚至一直到曹操也还是四言诗,比如《观沧海》《短歌行》。因此,五言诗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比较晚出现的,而古诗十九首在形式上已经是相当成熟了。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古诗十五首》是东汉晚期的诗歌。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有着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为「五言之冠冕」。
所以,后代几乎所有写五言诗的人,都把《古诗十九首》奉为开山鼻祖。而且说起汉代五言古诗,大家也都只会想到《古诗十九首》。
(三)《古诗十九首》讲的是什么?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诗,作者都是一些无名诗人,标题是每一首诗的第一句,相当于没有标题。这十九首诗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这「十九首」所表达的内容说来其实也很简单,大抵是人生无常、离别、相思,以及远离家乡的愁苦,不过传达的情感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所以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朴素格调,以及非常真挚的情感。
叶嘉莹先生说,十九首写的乃是人生之共相,是人类心灵中某种情感活动共有的基型。因此,哪怕只是一段单纯的思念,一曲低徊的咏叹,一丝淡然的欣喜,都从这十九首中流露出来,相信最为普遍的情感也最有力量穿越时空的尘障,直抵人心。
我们在阅读这十九首诗时,可以看到,在寒风凛冽的冬日,还心存一丝温暖;在愁苦无眠的深夜,会有人「仰观众星列」;在漂泊无依的四海,也会有一颗渴望回到家乡的心。古诗十九首中这些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我们在跨越千年后读起来,仍然是这样的委婉温厚,真是不能让人不动心啊!
二、赏析:五言古诗之美之伤
我们精选其中三首来给大家做赏析,分别是《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
(一)《行行重行行》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地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刑侦笔记:真实案件始末 九秘神针:君临天下 桃花源异闻录:比你想象的更黑暗 给压力山大的职场新人:升级职场能力,拼的是高手思维 鉴爱高手,热血出击 王爷将心向明月 繁华之间:名利场上的一夜沉浮 情绪管理:如何舒适过生活 围观考古现场(全新升级版) 摄影配件入门手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2021 平板电脑推荐与选购:高效选品方法论 梦想乡:整个世界也无法阻止我来爱你 2021 智能手机选购指南:看懂市场,做聪明的购机人 重生后,弃女毒妃飒爆全京城 大话西方艺术史:艺术原来这么有趣 仙君他貌美如花 隐私的角落:女人们的微笑战争 怪谈文学奖:现代都市恐怖病系列 超级高效术:让你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快人一步 高中生:三步打通理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