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一个学期,文综从180→240+,第二学期最高记录264,半年里文综的年级排名只升不降,直到拿了第一哈哈哈哈。
作为一个能偷懒就偷懒、从不刷题、绝不熬夜的人,我的文综成绩提升得比较快,归根到底应该也算是会折腾教材吧。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了,才有资本冲文综的240+、甚至250+。
只谈做题技巧不谈巩固基础的都是耍流氓,手把手教你打基础,搞文综。
接下来是干货时间。
01.政治篇
文综里,背得最多、费笔芯最多的应该就是政治了,但知识点最集中、最好背的应该也是政治……
到底怎么背?记忆混乱怎么办?背了不会用怎么办?
对这个学科,我敢说:如果能把教材背好,就能拿下75%甚至以上的分数。
前面说了,我不喜欢刷题,能懒就懒,买的五三能放在桌子上起灰。
背书方法:搭骨架+填血肉
骨架,顾名思义,就是学科框架。血肉,类似于打通学科思维的任督二脉,建立知识联系,丰富知识体系酱紫。
背的基础是看,看书先看目录——这又是被很多人讲烂了了一句话。
但只看目录本身甚至强行背目录,是不能把教材学出一朵花的。
针对政治这个科目,个人比较推崇——
对教材逐句、逐词分析,分析教材的用词、行文逻辑、上下段落之间的联系,分析完了一段后,再思考段落与章节标题的联系。
诶呀虽然有点饶,真正做起来就非常easy啦。
举个栗子,看下面这段话: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这段话出自必修三。
(如果现在的教材对此有删减,也不影响这个记忆方法,大家放心)
第一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是疑问句,前半句已经指示出这个段落所在的小节是讲啥的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本节标题),后半句印证了这一节内容的目的落到了「怎么做(方法论)」上(四本教材每节的基本逻辑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个词其实互为补充,且为顺承关系。两个态度少了哪个都不行,换了顺序也不行。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同理(循序渐进,反思自己的答题逻辑是否如此)
「面对传统文化,要……」潜台词:文化(不仅指传统文化)要为现实生活服务(万能答题视角)
「分辨其中……」是在解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之前的结论做解释,当我们做题时,需学会为自己的结论做出合理解释)
「对于符合……对于不符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不失为一项答题技巧,尤其当题目材料也有对比叙述的时候,不妨试试!
栗子结束。
按照以上的方法和思路分析教材,你会把教材的用词和语句逻辑想了又想,把所有的大标题小标题看了又看。这种深度阅读过后,再按平时背书的方法花点时间(真的只要一点点时间!!!我保证!!),就可以把书背下来。
别忘了我的睡前回忆大法,白天记得再好,晚上还是得要过一遍,第二天扫一眼(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够),再加上平时做作业的时候运用运用。
还!有!谁!会!记!不!住!
这样看书有两个好处:
首先,不会让自己遗漏不显眼的考点。例如,必修四里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你知道怎么解释吗?绝大多数同学知道有这个观点就完事了,根本没注意过这句话后面,教材还写了啥。
强烈建议大家去翻翻,会发现可以出题的考点嗷。
其次嘛,可以让自己的学科思维向编教材的专家们无限接近。教材是高考出题人必须必须必须参考的重要资料,顺便一提,高考出题人基本都是大学教授,而且同一个学术圈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交流,so分析教材逻辑≈分析出题人逻辑!而且习惯了这种阅读模式后,考场上分析材料的效率和精准度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百利无一害!
关于怎么做笔记(补充):
之前说的记忆方法「搭骨架+填血肉」,笔记本的作用就是为你提供给你丰富知识体系的素材!它就是你丰满学科框架的「血肉」!
给大家看一眼我的笔记本长啥样: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傅佩荣的哲学课:心灵的旅程 明朝往事:为国而战的大明风骨 品色时代:女人,你不必太乖 颠覆性讲述中国历史:从上古到春秋战国时代 一顾倾城:穿成大反派的红颜小祸水 逃爱记:霸总请你滚远点 赌城混迹录:一个女叠码仔澳门记事 东南亚异闻录:恐怖就在我身边 潜龙憨婿 拨开历史迷雾:开国功臣们的兔死狗烹 末日突袭:禁闭 24 层 化妆品直播带货指南:从提升话术开始 成为农产品主播:当直播带货遇上「接地气」农产品 都市传说调查系列:梦男、雨中女郎、黑色星期天…… 知识内容写作课:写一篇真材实料的网络爆红好文章 入赘王婿 护肤精华推荐与选购:从了解皮肤开始 人间有诡:烧脑的高智商悬疑故事 荒诞男女:脱轨的爱情和婚姻 别说你爱我: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有毛病